新闻信息

澎湃专访|资深生态学者王祥荣:生态优先筑基底、合作共赢带路宽

发布时间:2021/12/20 02:48:05 点击量: 335

澎湃新闻记者 许振华

2021-12-03 21:5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19日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到,要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要稳妥开展绿色新领域合作,这是基于国际和国内的两个大背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王祥荣12月3日在第五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指出。
中国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上的经验显然也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王祥荣在“绿色”议题上有着丰富研究经验、曾在国内外展开广泛考察,他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的过程中对“双碳目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作出了详实的解读。

王祥荣教授 资料图

澎湃新闻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走向环境共治和生态共保
澎湃新闻:你在第五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与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请问要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双碳目标的关系?
王祥荣:这背后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大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经济、社会、环境的生态化转型发展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COP15)召开以来,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一年的主题尽管略有不同,但核心主轴都是围绕节能减排和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有了新的变化。前几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主要围绕“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涉及基础设施、科技、金融、民心等方面,但环境共治、生态环境保障并未被安排在很高的位置上。
在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各方比较关心的是民生、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环境保障和生态安全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民生,强调生态优先、环境共治才能为解决民生和发展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推出的许多调查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到亚太地区碳排放量的80%左右;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耗达80%甚至90%;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重化工为主,耗能产业占比较大,清洁能源、高科技项目占比相对较低。
从国内的背景来看 ,我们国家去年年底突破100万亿GDP总量,但同时有数据显示,中国同期(截至2021年3月的过去12个月内)的碳排放高达120亿吨,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目前依然是“高碳”的发展。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很好,但假使我们看到中国在环境、生态和碳排放上付出的代价,经济收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强调生态优先、筑牢资源环境基地,以及经济、社会、教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生态化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澎湃新闻: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合作中应如何体现生态友好?
王祥荣: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环境就相当于是“皮”——资源、环境没有保护好,其他合作就是空中楼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一定要把在环境共治、生态共保上的国际合作放到非常高的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生态环境脆弱,面临诸如干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石油、化工、钢铁行业占主要地位,其经济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很大。
倘若将来中国要引导“一带一路”发展,应建立一个沿线国家的环境共治、生态共保的国际合作联盟,探索研究出一个整体规划,建立一套具可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国际合作环境共治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可以筛选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吸碳固碳”技术、水环境和空气环境治理技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为咸海的命运所感慨
澎湃新闻:你是生态领域和“绿色”议题上的专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你是否展开过实地调研?
王祥荣: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咸海早在苏联时期就非常有名,是世界知名湖泊,其表面积最大时曾超过6万平方公里,水面非常广阔,现在则大幅度萎缩,甚至不再连贯。
曾经在历史上如此广阔的水域,眼下萎缩程度如此之大,倘若再不采取生态修复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咸海就有消失的危险。究其原因,是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不科学的利用给咸海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早期,苏联给该区域制定了“黑白经济”(石油和棉花产业),这都是高耗水行业。除此之外,还有垦殖、过度放牧、层层修坝等行为,这让水资源难以补充。
对此,哈萨克斯坦方面曾主动向中国提出,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应将咸海作为试点来开展国际合作。为此,我于三年以前开始参与相关考察。去到现场,我对眼前的状况很是感慨,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咸海所受到的生态破坏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面对这类生态问题,假使我们可以积极引进生态修复、生态安全保障的先进技术,就生态脆弱问题提供评估、预警、修复的技术,那么就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的生态修复、生态工程模式与经验可以提供借鉴。
澎湃新闻:中国可以怎样分享成功兼顾发展和“减碳”的经验和技术?
王祥荣:中国在风电、光电、太阳能开发、生物质能方面都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也有着先进的生态修复经验。比如推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后,中国的湖泊治理成就明显。
在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就有很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的合作范例。一些中国企业在中国西部推进了风电、光伏发电的项目,将戈壁滩“利用”了起来,而这些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在中亚国家开展新能源合作项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澎湃新闻:中国企业要如何避免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有关项目中违反节能减排的主旨?这似乎是西方媒体炒作的一个热点议题。
王祥荣:在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等资源型合作项目中,我们应该要淘汰早期的粗放型生产线,转而推进先进的生产线,要把国际化、标准化的指标和ISO认证体系纳入到国际合作的约束和管理中。倘若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有关项目就不得上马。实际上,我国在石油采掘、有色金属矿开发等等方面的技术都有所更新,对水的消耗、对空气环境的治理、“尾渣尾矿”的处理都比20年前先进了很多。
我们要有一个“绿色”的门槛,倘若我所提议的国际环境联盟可以出现,那就可以依靠它制定标准,来决定什么样的项目可以上马。我们可以将优秀的技术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经验推广到合作项目中。在中国国内,有关方面要对项目把关提供帮助,通过国际合作中的认证体系来推进长远的发展。如能这样,相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多赢的前景将会愈来愈宽阔。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上一篇:下一篇: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1 - 2051 http://fdecocenter.fudan.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