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二届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论坛暨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14ZDB140)成果交流会”在上海复旦皇冠假日酒店举行。40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工作人员,围绕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的背景、动因、技术方法、案例研究、规划战略、政策体系、新型城镇化等专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探讨。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亚明出席了此次交流会并发表致辞。上午的会议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党委书记高效江主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介绍了参与此次会议的众位嘉宾。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40)的首席专家,王祥荣教授首先发表了主题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与实证”的主旨报告,他从项目的研究背景、意义等角度入手,重点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并以上海为例,探讨了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举措。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以“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如何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主题,从市场机制角度谈论了解决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和思路。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欧阳志云研究员以“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保护政策创新”为主题,分享了他对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做的研究,探讨了生态系统评估与保护政策的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马军教授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特大型城市群饮用水安全面临的挑战、规划对策和技术进展”,认为特大型城市应首先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 。
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结合众多城市规划实例发表了“两极与两端――特大城市生态建设的两端策略”的主旨报告,指出特大型城市的生态建设两段策略应该一端是构建生态空间的大结构,另一端是星罗棋布微绿胞。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欧洲海外中心主任刘春荣教授从政治学角度入手,以“权力结构与环境治理”为题,介绍了北欧地区在生态和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
下午的会议分为两部分,上半场由复旦大学文科处规划办主任肖卫民主持。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四个脱钩”,包括用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物耗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能源从高碳发展到低碳发展、交通从汽车拥有到共享出行。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教授基于“五年规划(计划)”,分析了中国生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杨凯教授以“跨界河流太浦河的现状与协同保护面临的冲突”为例,探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水环境协同保护的机制与途径。
同济大学沈清基教授从自己在美国纽约考察的亲身经历出发,发表了对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化转型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的报告主题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环保水平评价及提升行动之管见”,他从环保水平评价的发展背景、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四条具体行动。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马蔚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长三角城市群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及其人群健康效应”的课题,并分享了研究的初步结论。
下半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主持。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兆华教授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评价,建议长江中游保护问题须有新思路、新体系。
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报告了“大城市生态化转型的公园化路径”,总结了公园城市研究的五点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蔡永立教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探讨了“特大型城市生态转型发展过程生态空间管控对策”的一些问题及思考。
北京大学李迪华副教授提出“健康的自然和健康的人:哪个应该在前面”的问题,并阐明了自己在“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些困惑。
复旦大学王玉涛研究员基于联结与共享的视角,介绍了气候变化与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关系,并分享了北京和上海的大量案例研究数据。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杨帆教授的以“海岸带弹性: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联结”为题,介绍了海岸带弹性工作联结评估方面的一些经验和陆海统筹规划的基本问题。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宇驰从上海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更新现状、生态环境成效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更新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潜在风险”,总结出主要经验,并提出建议。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朱俊研究员介绍了“城市转型中优化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研究”的研究背景,分享了关于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对环境功能的特征性要求研究和城市规划区环境功能区划研究的成果。
本次会议由国家社科重大基金(14ZDB140)项目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上海市生态学学会、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环境与绿化委员会作为组委会,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作为会议指导单位。